- 超4000億元營收收官 白酒縮量市場尋增量
- 2025年05月07日來源:北京商報
提要:業內人士指出,盡管當下處于白酒消費淡季,但終端市場動銷不暢的情況早在去年初便已逐步顯現。如果說以前的白酒消費市場是在尋找增量市場的基礎上保住現有市場,那么當下的白酒消費市場則是在縮量市場中站穩腳跟。
伴隨著最后一份年報發布,21家白酒上市公司以超4000億元的營收、超1600億元的歸母凈利為2024年畫下句號,與此同時持續增長的表現也為資本市場點了一把火。5月6日,白酒板塊以2055.77點收盤上漲1.31%,其中19只白酒股上漲。經過“五一”假期沉淀,白酒板塊資本市場表現源自于白酒板塊業績增長的漣漪。
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營收總計增長5.92%、歸母凈利潤總計增長7.01%是21家白酒上市公司為2024年交出的成績單。對比往年酒企業績增速來看,上一財年21家白酒上市公司在穿越周期性調整的過程中,呈現出增速放緩的趨勢。而透過各大酒企發布的財報不難發現,庫存積壓仍是當下面對的共同挑戰。如今,當縮量市場的到來成為各酒企的共識,未來白酒企業還有哪些尚待挖掘的“新市場”?
放緩的增長比例
伴隨著酒企財報悉數發布,白酒賽道2024年發展情況也呼之欲出。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21家A股白酒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收4439.65億元,合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80.78億元。對比2023年白酒行業整體水平,營收同比提升5.92%,歸母凈利潤同比提升7.01%。
對比近年來水平,2024年白酒行業整體業績呈現增速放緩趨勢。伴隨著珍酒李渡在2023年赴港上市,白酒上市企業從此前的20家增長至21家。盡管白酒上市公司數量增加,但營收增速卻呈現縮窄趨勢。北京商報記者整理發現,2023年21家白酒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4191.38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70.65億元。經粗略計算,近兩年21家白酒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增速從18.77%收窄至5.92%;歸母凈利增速從19.73%收窄至7.01%。
整體增速收窄的背后,是營收、歸母凈利下降的企業數量增加所致。北京商報記者統計,21家白酒上市公司中,營業收入下降企業數量由2023年的2家增加至2024年的6家;歸母凈利下降企業數量由2023年的3家增加至2024年8家。
盡管整體白酒業績呈現放緩趨勢,但百億俱樂部仍是業績的主要貢獻者。2024年,貴州茅臺、五糧液、山西汾酒、瀘州老窖、洋河股份以及古井貢酒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797.35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59.87億元。與白酒行業呈現的整體趨勢相同,2024年6家白酒頭部上市企業營收與歸母凈利也呈現出增速放緩的趨勢。北京商報記者整理發現,2024年6家白酒頭部上市企業營收同比增長8.69%;歸母凈利同比增長8.90%。對比往年2021—2023年6家白酒頭部上市企業營收及歸母凈利潤增速均呈現雙位數增長。其中,2021—2023年6家白酒頭部上市企業營收增長分別為17.44%、17.72%、17.94%;歸母凈利增長分別為16.27%、21.71%、18.98%。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頭部企業業績增速放緩,但占比卻在持續提升。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2022—2024年6家頭部企業營收白酒上市公司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83.94%、83.36%以及85.53%;歸母凈利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91.77%、91.19%以及92.81%。
酒業營銷專家肖竹青指出,白酒行業已進入深度分化期。在醬香、濃香和清香三分天下的白酒市場格局中,清香型白酒代表汾酒正崛起,推動行業開啟“茅五汾”時代,打破了以往醬香、濃香主導的高端市場,使三種香型在市場中形成鼎立之勢,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拓寬了行業發展路徑。
庫存仍是核心
白酒賽道業績增速放緩之下,酒企也面臨著存貨壓力。
北京商報記者通過梳理各酒企2024年財報數據發現,除牛欄山未披露外,19家白酒上市公司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庫存商品等項目在內的存貨賬面余額總計1706.53億元,其中庫存商品總計236.8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存貨賬面余額超過百億的酒企共計五家,分別為貴州茅臺、五糧液、山西汾酒、瀘州老窖以及洋河股份,分別達543.45億元、182.79億元、132.76億元、133.93億元以及197.57億元。
國信證券分析指出,2025年上半年,白酒企業仍將以去化庫存、出清風險為主要任務,市場供給端的壓力或有所減小,降速共識將進一步強化,預計下半年市場基本面將逐步改善。
針對產品庫存情況,洋河股份方面表示,從渠道庫存的情況看,目前正在積極去庫存過程中,庫存水平有所降低,也是接下來一段時期的重點工作。
對此,山東省個體私營企業協會酒業分會秘書長歐陽千里指出,當前渠道庫存高企,酒企為緩和渠道壓力,有意識地減緩對市場的放貨速度,導致存貨上升。
作為上游企業,酒企庫存壓力會從一定程度上反饋到終端市場,形成了庫存積壓的現實壓力。肖竹青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中國酒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社會購買力不足,在過去幾年中,大量渠道代理商和煙酒店等庫存消化不及預期,酒業庫存像堰塞湖一樣難以消化。
北京商報記者近日走訪終端市場發現,目前伴隨著白酒消費淡季來臨,煙酒店以及部分KA賣場酒水消費減少。其中,在宣武門附近的沃爾瑪店內,部分白酒類產品生產日期仍停留在2023年。走訪過程中,北京商報記者抽樣調查發現,習酒窖藏1988生產日期為2022年11月15日;瀘州老窖精品頭曲D9生產日期為2023年4月25日;品味舍得生產日期為2023年8月10日。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當下處于白酒消費淡季,但終端市場動銷不暢的情況早在去年初便已逐步顯現。如果說以前的白酒消費市場是在尋找增量市場的基礎上保住現有市場,那么當下的白酒消費市場則是在縮量市場中站穩腳跟。
出海能否尋增量?
如今,當國內白酒消費市場受庫存積壓、動銷不暢等問題困擾時,對于白酒企業而言,海外市場或將成為尋找增量市場的又一途徑。
據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2024中國白酒產業發展年度報告》,2025年是白酒產業進入轉型重塑的關鍵一年,要以國際市場拓展新增量,發力國際藍海市場。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表示,當前白酒優質產能持續提升,已能滿足國內需求,拓展國際市場成為行業升級的關鍵路徑。
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貴州茅臺、五糧液、山西汾酒在內的多家白酒企業均將征戰全球化作為2025年重要戰略之一。其中,2025年,茅臺計劃圍繞“六大體系”推動中國白酒國際化,具體從市場培育、產品體系、人才團隊、渠道建設以及品牌文化等多方面入手;五糧液則將國際市場列為重點目標,提出“五個緊跟”的出海方法論,即緊跟中國經貿“走出去”、緊跟中國企業“走出去”、緊跟中國制造“走出去”、緊跟中國文化“走出去”、緊跟中國餐飲“走出去”;山西汾酒2025年將在國際化戰略上進行一系列布局,打造國際化1.0版本,明確了“復興綱領”第二階段目標為“將汾酒打造為全球有影響力的酒類品牌”。
酒水行業研究專家歐陽千里指出,目前許多白酒企業都將出海作為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加快布局海外市場。一些頭部高端白酒企業在海外市場相對占據一定優勢,但從行業整體看,白酒出海仍處于起步階段。
從深耕國內市場到初步探索海外市場,白酒征戰國際市場尚有一段路要走。而在此過程中,如何讓白酒傳統文化真正伴隨著產品“飄香”海外,成為擺在白酒企業面前的關鍵問題之一。基于此,結合餐酒搭配融入當地消費者生活方式以及借助跨界電商平臺成為解題新思路。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原副院長張五九表示,酒業可以借船出海,其中中餐在全世界備受關注,中國酒企應當研究酒與中國菜的融合方式,使酒和菜融為一體。此外,中國酒企出海也應當注重風味協調,并了解不同人群的差異。
此外,在蔡學飛看來,以前的“出海”更多的是初級產品外銷,且多數集中在傳統華人區域。隨著酒企不斷加大國際化市場投入,并建立起完善的全球分銷網絡,此輪白酒“出海”是伴隨著全球品牌文化推廣、品質教育等更為系統性的國際化拓展。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