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察2024 | 30起險企股權變動背后,新勢力的雄心與舊玩家的退場
- 2024年12月31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12月30日,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內已有30家險企發生了股權變動,另有15家險企股權“待價而沽”。可以看到,在行業轉型期,外資依舊在加速涌入,比利時富杰集團、法國巴黎保險集團和美國保德信保險公司等先后入局。不過,也有一些保險公司股權似乎成了燙手山芋,多次公開進行掛牌轉讓卻無人問津。
2024年已經進入了倒計時。歲末將至,回望保險業的2024年,人身險預定利率接連調整;互聯網財險新規落地。保險業新“國十條”落地,一系列監管“組合拳”致力規范、促進市場發展。
保險公司股權變動歷來是市場關注焦點。12月30日,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內已有30家險企發生了股權變動,另有15家險企股權“待價而沽”。可以看到,在行業轉型期,外資依舊在加速涌入,比利時富杰集團、法國巴黎保險集團和美國保德信保險公司等先后入局。不過,也有一些保險公司股權似乎成了燙手山芋,多次公開進行掛牌轉讓卻無人問津。
資本態度冷淡,央企加速離場
2024年,險企股權在交易市場上的狀況并不樂觀。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年內至少有15家險企股權仍在尋找買家。既有持股比例少于5%的財務性投資,也有出讓比例超過60%的控股權轉讓。
這些股權被轉讓,主要原因是央企正在嚴格執行“退金令”。2023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下發《國有企業參股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國有企業堅持聚焦主責主業,符合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嚴控非主業投資。此外,隨著保險業轉型改革進入深水區,行業面臨的挑戰加大,盈利越發艱難,不少保險公司股東回報水平以及預期有所下降,甚至還需要持續為險企注資,因此選擇轉讓股權“落袋為安”。
然而,現實情況是,轉讓者繁多,成交者寥寥無幾。如永誠財險、華泰保險集團、國任保險股權等,都曾經歷了多次掛牌,但遲遲沒有買家出現。
遙想四五年以前,各路資本涌入保險業,保險股權可以說門庭若市,短短數年就門可羅雀,令人唏噓。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認為,很多保險公司股權無人問津,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些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不佳,盈利能力較弱,導致投資者對其未來發展前景持悲觀態度。另一方面,部分保險公司的股權結構復雜,轉讓門檻高,使得投資者在入股過程中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此外,還有一些保險公司由于歷史遺留問題等原因,導致投資者對其信任度降低,進而影響了其股權的轉讓和交易。
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直言,一些中小保險公司可能面臨著業務規模小、盈利能力弱的問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而保險行業的長期性和不確定性較高,投資者對于未來收益的預期不夠明確,也會導致其對購買險企股權持謹慎態度。因此,要改變這種局面,險企自身需要加強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提升核心競爭力,同時也需要政策層面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引導,以增強市場的信心。
外資頻增持,地方國資“救火”
與部分股東萌生退意相對的是,在行業發展處于深水區之時,一些真正看好保險業未來的資本,選擇在此時逆勢加碼布局。其中,外資與地方國資是兩股具有代表性的勢力。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年內比利時富杰集團、法國巴黎保險集團、美國保德信保險公司、安聯集團、史帶補償及責任保險公司等均在加碼國內保險市場,這些機構有的入股了養老險公司,有的增持財險公司,還有的成為新設機構的股東。
可以看出,外資險企在我國保險市場的布局進一步鋪開。近年來,我國監管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對外開放措施,逐步取消外資限制,大幅降低外資準入門檻。余豐慧表示,外資加碼保險市場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看中了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日益增長的保險需求,特別是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風險意識的增強,商業保險的需求持續擴大;另一方面,外資機構希望通過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技術和產品服務,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談及“洋鯰魚”涌入帶來的影響,余豐慧表示,不僅促進了國內保險市場的競爭與創新,也推動了行業標準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同時還有助于引進國際資本,增強市場的穩定性和韌性。
在一些央國企股東意圖離場之時,地方國資卻選擇增持。尤其是在一些問題險企或潛在問題險企的風險處置中,地方國資發揮了最關鍵的作用。如三峽人壽已經兩度獲得重慶國資注資,
蘇州國資蘇州國發集團申請設立東吳財險,或與安心財險的風險處置相關。
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考慮到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責任以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布局金融的力度,地方國資獲取和增持金融股權,是必然舉措。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保險業風險,其中提到,落實地方黨委和政府風險處置屬地責任,強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門監管責任,協同推進風險處置。
江瀚表示,地方國資增持險企股權,對于當地金融發展來說也有諸多好處。這不僅可以提升當地金融業的整體實力,還可以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這也體現了政府在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方面所承擔的責任和發揮的作用。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