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好錢、優服務、注“活水” 金融業織密養老金融生態網
- 2025年04月28日來源:上海證券報
提要: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養老金融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上海證券報記者梳理2024年年報發現,上市金融機構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從做大養老金規模、豐富養老金融產品、優化養老服務供給、加大養老產業金融支持等多方面著手,做好養老金融的“時代答卷”。
2024年是金融業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首個完整答題之年。上市金融機構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成績在年報細節中體現——相比2023年年報的概述,2024年年報大多列成專欄、專題介紹推進情況。
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養老金融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上海證券報記者梳理2024年年報發現,上市金融機構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從做大養老金規模、豐富養老金融產品、優化養老服務供給、加大養老產業金融支持等多方面著手,做好養老金融的“時代答卷”。
養老金規模普遍大漲
守護老百姓的“養老錢”是金融機構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的職責和使命。2024年,上市金融機構養老金規模均實現快速增長。
工商銀行在年報專欄中披露,養老金融業務方面,截至2024年末,該行各類養老金管理規模近5萬億元,相較2023年末增加約9000億元;養老金托管規模3.3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約5000億元,保持行業第一。
中國銀行、農業銀行等多家銀行養老金托管規模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截至2024年末,中國銀行養老金受托管理資金規模約2590.91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約23.44%;農業銀行養老金受托管理資金規模為3166.93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約24.6%。
作為養老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是居民養老金的重要補充。上市金融機構持續助力養老第二支柱發展,截至2024年末,中國平安企業年金投資及受托資產規模較2023年末增長約14.02%;中國太保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管理規模超7400億元。
在我國養老“三支柱”體系建設中,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起步較晚,不過,2024年上市金融機構推動個人養老金開戶數量增長取得明顯成效。例如,工商銀行個人養老金新開戶數增長187%,交通銀行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數實現翻倍增長,興業銀行個人養老金開戶數增長約47.67%;此外,中國銀行和招商銀行在年報中均表示,個人養老金賬戶開戶數量突破1000萬戶。
優化養老產品服務供給
在管理好老百姓“養老錢”的同時,金融機構還從養老產品和服務兩個方面豐富供給,滿足養老金融需求。
在我國“9073”的養老格局中,90%為居家養老,7%為社區養老,3%為機構養老。“金融、醫療和養老三大行業普遍面臨著消費者需求日益增長與供給不足、標準缺失、服務參差不齊等結構性矛盾,亟須通過數字化創新和差異化服務實現突破。”中國平安在年報中表示。
在“金融+養老服務”方面,截至2024年末,中國平安居家養老服務覆蓋全國75個城市,上線數百項十維居家養老服務,超16萬名客戶獲得居家養老服務資格。
近年來,為給老百姓提供更高品質的養老生活,保險機構大力投入建造的養老社區已經基本覆蓋全國主要城市。截至2024年末,中國人壽已累計在14個城市布局17個機構養老項目;中國平安高品質康養社區項目已在5個城市啟動;中國太保旗下太保家園已落地13城15園,交付床位數超8800張;新華保險在全國16個城市落地21家優質康養社區。
銀行在豐富養老產品服務供給方面也在積極探索創新。例如,中信銀行在年報中表示,該行豐富“金融+非金融”養老服務,圍繞“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等老齡群體需求,上線“養老社區、醫療健康、養老地圖”服務功能,覆蓋29個城市67家養老社區,并提供線下助醫、家庭醫生等服務。
金融“活水”澆灌養老產業
養老金融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與養老產業相關企業的攜手合作,引金融“活水”支持養老產業發展也是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的題中之義。
在支持養老產業金融發展方面,銀行業養老產業貸款規模實現大幅增長。交通銀行在年報中表示,該行優化健康產業、養老產業和銀發經濟領域的信貸政策,支持“政府+擔保+銀行”融資服務模式,在上海創新推出“養老批次貸”,用好用足普惠養老再貸款政策工具。截至2024年末,該行養老產業貸款余額較2023年末增長38.84%。
2024年農業銀行養老產業金融支持力度快速加強,截至2024年末,該行養老產業貸款余額約109.76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68%。
建信銀行在年報中表示,該行將養老產業納入信貸優先支持行業,創新推出養老服務貸款產品,引導信貸資源向養老產業傾斜;搭建“康養產業共享服務平臺”,全方位支持健康產業、養老產業、銀發經濟發展。2024年,該行養老產業貸款實現較快增長。
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金融機構在積極發展養老金融的過程中,從戰略目標、業務發展體系、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進行了較多探索,業務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未來,圍繞老年人、養老產業和居民積累養老資產的需要,金融機構須更好地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強化專業機構建設,并且運用數字技術發展數字金融,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