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彩電大王”深康佳A虧損超30億元,負債高企,轉型再添懸念
- 2025年04月16日來源:新浪財經
提要:4月15日,深康佳A披露最新財報,2024年,該公司營業收入進一步減少至111.15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178.49億元下降了37.73%;虧損情況依舊嚴峻,歸母凈利潤虧損額達到32.96億元,同比擴大52.3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虧損更是增至32.06億元。
曾經的“中國彩電大王”康佳集團(股票名稱:深康佳A(5.680,?0.40,?7.58%))積重難返。
4月15日,深康佳A披露最新財報,2024年,該公司營業收入進一步減少至111.15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178.49億元下降了37.73%;虧損情況依舊嚴峻,歸母凈利潤虧損額達到32.96億元,同比擴大52.3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虧損更是增至32.06億元。
細究其財務軌跡,深康佳A的衰落軌跡清晰可見,自2019年營收達到551.19億元的頂峰后,其營收規模便急劇下滑,至今已不足120億元。此外,深康佳A的歸母凈利潤已經連續三年為負,而扣非凈利潤則長達14年處于赤字狀態,累計虧損接近200億元。
與此同時,近年來深康佳A的資產負債率屢創新高。截至2024年末,資產負債率已達92.65%,創近十年新高。其中,流動負債達190.33億元,而在手貨幣資金僅為41.16億元,債務壓力不小。
2023年7月,康佳集團曾高調宣布以“電子科技業務”為核心戰略,試圖通過“消費電子+半導體”雙輪驅動實現突圍。然而最新財報數據表明,這一戰略轉型尚未顯現成效,轉型之路步履維艱。
公司在財報中將業績頹勢歸因于三大因素:主營業務持續虧損、新業務孵化不及預期,以及資產減值計提的拖累。但更深層次的問題或許在于,在消費電子行業劇烈變革的浪潮中,這家老牌企業始終未能找到與時代同頻的創新節奏。從“彩電大王”到接連告虧,留給這家老牌企業重整旗鼓的時間,還有多少呢?
戰略困局待解
伴隨戰略聚焦,康佳集團在2023年宣布回歸彩電、白電等核心主業,同時果斷收縮了盈利薄弱的工貿與環保業務。值得注意的是,工貿業務曾是其營收支柱——2022年,該板塊營收高達160.53億元,占總收入的54.22%,主要涉及傳統家電產業鏈中IC芯片存儲、液晶屏等物料的采購與分銷。然而僅一年后,這一業務便從財報中徹底消失。
調整后的康佳業務架構分為消費電子、半導體及存儲芯片以及其他業務三大板塊,但2024年財報顯示,各板塊均面臨增長困境:消費電子業務(現占營收91.2%)營收微降0.67%至101.37億元,但占比大幅提升的主因是其他業務線的大幅萎縮;半導體業務遭遇“滑鐵盧”,營收從2023年的3.4億元暴跌94.99%至1.7億元,僅貢獻總收入的1.53%。康佳在財報中坦承,該業務仍處產業化初期,未能形成規模效益,導致收入斷崖式下滑。
顯然,回歸主業的消費電子增長乏力,而被視為第二曲線的半導體業務尚未走出投入期,這也使得康佳的轉型之路撲朔迷離。作為昔日的“彩電一哥”,康佳集團的半導體轉型戰略已推進六年之久。早在2018年,公司就完成了半導體業務的總體設計與戰略規劃,明確了該板塊的產品方向,并雄心勃勃地提出“5-10年躋身國際半導體公司前列”的戰略目標。
目前,康佳半導體業務主要布局在光電領域,重點聚焦Micro LED及Mini LED芯片、巨量轉移、顯示三大業務板塊。然而,這一業務板塊至今未能帶來實質性收益,2024年營收更是出現斷崖式下滑。
康佳顯然不愿放棄半導體夢想,3個月前,公司突然祭出大動作:擬通過發行股份方式收購宏晶微電子78%股權,交易完成后后者將成為其控股子公司。根據公告,此次交易涉及向17名交易對方發行股份,同時配套募資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
標的公司宏晶微電子成立于2009年,主營業務為音視頻圖像信號處理芯片設計。值得關注的是,該公司曾于2015年在新三板掛牌,后于2019年終止掛牌。2024年8月,宏晶微電子完成了新的IPO輔導備案,擬于科創板上市,但此后IPO進程未有新進展。
財務數據顯示,宏晶微電子近兩年業績波動明顯:2022—2023年營收維持在2.9億元左右,但2024年前11個月營收已降至2.69億元;凈利潤方面,2023年實現2763萬元盈利后,2024年前11個月又回落至1299萬元。截至2024年11月末,公司總資產7.33億元,負債3.3億元。
這場收購究竟是康佳半導體轉型的“救命稻草”,還是又一次戰略搖擺?在主營業務持續萎靡的情況下,重金押注尚未形成穩定盈利能力的芯片資產,康佳的轉型之路愈發充滿懸念。
將迎來新“東家”?
康佳集團發軔于上世紀80年代初,是改革開放后誕生的首家中外合資電子企業公司,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1992年,深康佳A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1998年,康佳電視機市場占有率首次實現第一,曾在長達十年左右的時間內,牢牢占據了中國彩電行業龍頭的位置,風光無兩。
然而,伴隨著技術的變革與市場競爭態勢的變化,康佳集團當前的市場地位早已今昔非比,其根基業務彩電業務的營收更是逐年萎縮。2015年,康佳的彩電類業務營收超過120億元,到2024年已下滑至50.28億元。
深康佳A近10年彩電營收變化情況? (馬云飛?制圖)
“康佳不再只是一家彩電公司,將轉型投資控股平臺,做大投資業務,彩電業務則獨立進行公司化運作。”2017年,時任康佳集團董事局主席的劉鳳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表述。這番表態拉開了康佳多元化擴張的序幕。當年財報顯示,電子業務營收占比從2016年的84.57%驟降至51.71%,而供應鏈管理業務異軍突起,僅用一年時間就取代彩電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此后數年,康佳更是一路狂奔,相繼布局環保、半導體等新興領域。
然而這場轉型實驗在2023年戛然而止,公司宣布重新聚焦消費電子和半導體兩大主業。這意味著在經歷六年試錯后,康佳的戰略指針又重新撥回了起點,但彩電市場早已物是人非——行業整體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海信、小米、TCL、創維四大品牌壟斷近80%市場份額,留給康佳的生存空間所剩無幾。
更嚴峻的是,品牌認知度正成為康佳難以逾越的障礙。多位消費者反饋顯示,在索尼、海信等強勢品牌的擠壓下,康佳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存在感持續弱化。一位家電供應鏈的業內人士則向記者表示,當下消費者選購電視時,往往首先考慮畫質、智能功能等產品力,其次是品牌溢價,康佳在這兩個維度都不占優勢。
在半導體業務尚未成型、彩電市場強敵環伺的當下,這個曾經的行業霸主正面臨其發展史上最嚴峻的戰略抉擇。
一周前,深康佳A發布公告稱,其接到其控股股東華僑城的通知,為推進中央企業之間的專業化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擬由其他央企集團對康佳實施專業化整合。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深康佳A的控股股東華僑城集團,也是后者發展電子科技業務的重要平臺。截至2024年12月27日,華僑城集團對深康佳A的直接持股比例達21.75%。
近期市場傳聞稱,央企華潤集團可能成為康佳的“白衣騎士”,接手這家陷入困境的老牌家電企業。但截至發稿,康佳方面尚未就股權變動發布任何官方消息。而無論最終接盤者是誰,留給這家老牌企業翻盤的時間和機會,都在快速流逝。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