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科技>正文內容
          • 開源熱潮席卷而來 AI生態加速重構
          • 2025年02月24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DeepSeek等大模型在全球范圍內的爆火,進一步激發了各行各業對于低成本、高效率的AI需求。”中科曙光稱,針對“算力即生產力”的趨勢,結合AI大模型在多元場景的實際需求,中科曙光發布DeepAI深算智能引擎,支持基于新一代國產AI異構加速卡的框架/組件功能適配。

          2025年,“開源”成為熱詞,國內外頭部廠商紛紛加碼開源模型,以完全透明的方式與全球開發者社區分享他們的研究進展。同時,開源打破了原有的行業商業模式護城河,更多商業應用或將百花齊放,生態平臺搭建已成共識。而在平臺型企業的帶動下,同為新興行業的人形機器人,亦掀起了一股開源浪潮。

          開源Agent應用開發框架、開源大模型、生態平臺……2025年,“開源”成為熱詞。

          2月21日,DeepSeek宣布,從下周開始,他們將開源5個代碼庫,以完全透明的方式與全球開發者社區分享他們的研究進展。這是自1月20日DeepSeek公布了新一代開源大模型DeepSeek-R1后又一開源動作。今年以來,頭部廠商紛紛加碼開源模型,包括字節豆包、昆侖萬維、百度文心、阿里通義千問等。

          “DeepSeek讓大家看到開源社區的勝利。把了不起的模型開源后,更多人得到了機會,在這個模型上做更多了不起的事情。”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沈向洋表示。

          開源熱潮也席卷了2月21日—23日在滬舉行的“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GDC)。業內人士表示,開源擁有“價值驅動”趨勢,成為行業熱潮。數據和算力作為關鍵因素仍是行業重點突破方向。同時,開源打破了原有的行業商業模式護城河,更多商業應用或將百花齊放,生態平臺搭建已成共識。

          開源“熱”:必走的道路

          長期以來,全球大模型企業在開、閉源的方向上有著不同定位,圍繞開、閉源的路線之爭也頗為激烈。開、閉源對應兩種軟件開發模式——開源指開放源代碼,將源代碼公開發布并允許任何人查看、修改和使用;閉源則不公開源代碼,只對外發布編譯后的軟件。

          上海開源信息技術協會秘書長朱其罡認為,中國開源可以分為“DeepSeek之前”和“DeepSeek之后”。在他看來,DeepSeek的成功源于兩點:一是技術極致性,代碼質量與算法創新成為天然吸引力;二是社區自驅力,開發者因需求自發參與,形成“用開源反哺開源”的飛輪。社區的崛起,預示著開源正在從“運營驅動”轉向“價值驅動”。

          Linux基金會金融科技開源基金會技術監督委員會委員、前任全球董事安德魯·艾肯表示:“開源透明對AI發展至關重要。”開源將提升社區凝聚力,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AI技術使用率,也將提升產業信任度。

          在2025GDC這場“AI黑科技玩家派對”上,商湯面向開發者的一站式開源Agent應用開發框架LazyLLM亮相。該框架以數據為核心,支持在應用開發過程中持續迭代數據,從而不斷提升數據效果。“一些開源模型在很多能力上有亮點,公司也希望通過保持產品的開放性、博采眾家之長,接入更多更好的模型。”商湯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階躍星辰決定繼續開源,公司將在3月開源圖生視頻模型。”階躍星辰創始人、CEO姜大昕透露。近期,階躍星辰聯合吉利汽車集團開源了兩款階躍Step系列多模態大模型——Step-Video-T2V視頻生成模型和Step-Audio語音模型。

          “我們不僅感受到了開源的意義,更希望持續貢獻開源力量。”姜大昕透露,相關開源大模型發布后,不論是云廠商、芯片廠商還是生態社區等,都自發推進適配。

          “我們今年1月開源的新一代01系列模型,只是第一步。”上海稀宇科技(MiniMax)副總裁劉華表示,MiniMax會繼續打造開源生態,持續推出更好的多模態模型,在更多復雜場景落地應用。

          “經歷了多次反復思考,MiniMax最終明確,開源是必走的道路。除非閉源模型能在全球范圍內遙遙領先,否則優勢難以維持。即便技術取得突破,外界對其領先性的認知也難以形成共識。”MiniMax相關負責人此前對記者表示。

          “盡管目前閉源在商業領域的份額仍略高于開源,但未來一兩年,這一格局將發生巨大變化。開源與閉源不應被視為對立的兩面,而應尋找一種平衡的商業模式。”沈向洋說。

          “硬骨頭”:數據與算力

          開源之后,數據、算力,仍是行業熱議話題。

          一是數據。“大模型里最難的事情之一,是訓練數據。”沈向洋表示。

          語料是構建和訓練AI模型尤其是自然語言處理模型的基礎語言材料。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語料已經成為AI時代的一種核心資產。

          在上海庫帕思科技有限公司CEO黃海清看來,高質量有效數據集與模型創新,為我國大模型公司和產業的“換道超車”提供了良好路徑。

          二是算力。“去年討論算力基礎設施時,算力需求主要來自從事大模型訓練的企業和金融行業的企業。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訓練這些大型模型的成本往往難以承受。”上海無問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書霖表示,從長遠來看,訓練需求將持續增長,推理需求或將迎來更大的爆發。

          業內人士表示,提高算力利用效率仍是發展關鍵。目前,各方都在推進AI大模型與多元場景的融合,推進國產適配。

          “DeepSeek等大模型在全球范圍內的爆火,進一步激發了各行各業對于低成本、高效率的AI需求。”中科曙光稱,針對“算力即生產力”的趨勢,結合AI大模型在多元場景的實際需求,中科曙光發布DeepAI深算智能引擎,支持基于新一代國產AI異構加速卡的框架/組件功能適配。

          優刻得表示,公司云平臺已全面完成各類國產芯片的適配工作,實現從芯片、服務器到云平臺核心代碼的自主可控,在圖像生成、智能客服等高并發場景中,大幅提升推理任務時的資源利用率。

          “未來,優刻得將加強在計算、存儲、網絡等基礎領域的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的性能和穩定性,并積極探索AI與云計算融合的創新場景,以完善的智算產業鏈生態,賦能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優刻得相關負責人表示。

          下一個“核爆點”在哪里?

          大模型商業化價值如何體現?

          頭部大廠云基礎設施軟件研發負責人梳理大模型商業模式時發現,有的“賣鏟子”,有的通過服務來獲利,有的通過API的調用盈利,有的將模型落地到企業、做私有云部署,還有的接入開源大模型,增加產品附加值。

          “原來是算力公司與大模型公司共建商業模式,打造商業‘護城河’。現在DeepSeek等開源大模型把護城河‘拆了’,這就催生出不同的商業模式。”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商業大模型的使用成本極低,大模型將實現規模化應用。在這類情況下,商業應用將百花齊放。

          大模型快速發展、商業應用不斷探索,誰決定了大模型產品的上限?

          一是大模型從業者的“攻堅”技術。“底層模型的一次重大迭代,對產品帶來的優化效果會遠超工程實現層面。”劉華表示。

          年輕人才成為關鍵。“在大模型研發的底層框架飛速迭代的前提下,聘用年輕研究員并給予充分授權,讓他們敢于嘗試新思路,用充沛算力做大量實驗,才可以敏銳地捕捉到大模型迭代的方向。”劉華稱。

          未來,“當大模型在專業領域擁有專業人士水平以后,新的產品形態就會到來。該產品形態應該是AI Agent,它能主動幫助人類解決問題,在復雜場景中落地,真正提高生產力。”劉華說。

          二是行業爭相突圍應用。“真正拿到基礎模型后,應用開發更為重要。到了后期,關鍵還是在場景。”業內人士表示。

          商湯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AI技術不斷迭代,AI商業化最終落腳點還是在客戶價值。如何更好地服務C端用戶和B端用戶尤為關鍵。

          不論是技術突破,還是應用突圍,生態合作已成為行業共識。不同企業紛紛搭建生態體系。

          階躍星辰將智能終端Agent視為大模型技術落地的核心突破點,并與吉利汽車集團、千里科技、OPPO、智元機器人等企業合作,重點布局汽車、手機、具身智能、物聯網等關鍵應用場景。

          近日,MiniMax智能硬件產業創新聯盟成立,該聯盟由MiniMax攜手鴻合科技、惟一智能、全志科技、魚亮科技等多家企業共同發起,旨在推動多模態大模型與智能硬件的深度融合,助力產業升級。

          “未來應對飛速發展的全球化場景,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單靠某一家公司滿足需求,而是要借鑒開放平臺精神,讓更多合作伙伴加入進來。”魚亮科技CEO廖奎華表示。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