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汽車>正文內容
          • 安上創新“車輪” 民營企業為汽車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 2025年02月27日來源:中國青年報

          提要:盤和林對此持相同觀點。他認為,在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生態化的三重變革中,民營企業正以更靈活的機制、更果敢的技術投入和更徹底的用戶思維,構建起中國汽車產業升級的“第二增長曲線”。站在10萬億產業規模、走向全球市場的新起點上,中國民營企業正以創新為楫,助力中國汽車產業的巨輪在全球化浪潮中披荊斬棘,駛向更廣闊的藍海。

          2月17日上午在北京舉行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如同一陣春風,為實現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信心和動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超42萬家,占比超92%;在出口強勁的“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中,民營企業貢獻量超過一半;世界500強榜單中,中國民營企業數量從2018年的28家增加到今年的34家……

          其中,作為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相關企業在2月17日舉行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中備受關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任正非、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傳福、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和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雷軍躋身第一排核心區,與其他領域的相關代表共同組成中國民營企業的“最強陣容”。

          科技創新讓市場拓展“大有可為”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均超1280萬輛,連續10年位居世界首位。也正是在這一年,中國汽車產業以10.65萬億元的營收規模,正式超越房地產,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

          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背后,是中國汽車企業從內燃機時代“追趕者”到新能源時代“領跑者”翻天覆地般的轉變——近幾年,中國車企尤其是民營企業在“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智能化及上下游產業鏈的持續創新發力,突破了國外汽車產業百年來澆筑起的技術壁壘。

          “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新時代,唯有堅持技術創新才能從中脫穎而出。”王傳福回憶說,“2019年時,比亞迪的凈利潤僅有16億元,但是在研發上比亞迪還是咬緊牙關投入了84億元。”

          截至2024年三季度,比亞迪累計研發投入超1600億元,這些研發資金的投入使比亞迪擁有獨屬自己的“技術魚池”。刀片電池、e平臺3.0、第五代DM技術、云輦、易四方等技術不僅讓更多中國消費者享受到“技術平權”帶來的出行便利,“天神之眼”系統還將智駕車型的門檻從20萬元級拉低至7萬元級。

          王傳福透露,比亞迪目前有超11萬名工程師,每項新技術的背后都有創新和綠色發展的影子。也正是這份對于創新的執著和堅守,最終讓比亞迪成為了2024年全球新能源車市場銷量的冠軍。

          盡管是汽車市場的“后來者”,但小米同樣將“創新”寫入發展的基因之中。“面對挑戰,企業需堅定信心,相信中國科技的創新能力。”雷軍表示,2021年至2025年,小米投入1050億元用于研發核心技術,其中2025年預計投入300億元。

          而在“智能駕駛”領域,小米通過全棧自研算法、數據訓練等方式,加快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未來,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應用場景的拓展,小米有望在這一競爭激烈的領域殺出重圍。

          2024年,小米SU7實際交付量達到13.5萬輛,超額完成目標。第二款車型YU7即將于年中發布上市。雷軍透露,小米將繼續加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讓消費者體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從孵化到躍升,核心供應商護航產業鏈健康發展

          當中國汽車產業插上“電動化”與“智能化”雙翼振翅高飛時,越來越多的核心供應商快速崛起,為產業的長久發展貢獻民營力量。

          憑借長期的深耕和發展,寧德時代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其研發的三元鋰電池、鈉離子電池、凝聚態電池等產品,不僅提升了電池的能量密度、壽命和安全性,還拓展出更多相關應用場景,為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寧德時代秉持全球化視野,實施多元化布局戰略,引領新能源產業變革與發展。近10年,寧德時代累計研發投入662億元,研發團隊超兩萬人。

          韓國電池和能源研究公司SNE Research發布的2024年全球動力電池使用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動力電池總使用量894.4GWh,其中寧德時代全球裝車量達339.3GWh,同比增長31.7%,市占率進一步增至37.9%,連續4年成為全球唯一一家占據30%以上市場份額的電池制造商。

          而華為以“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的戰略定位,構建起獨特的產業生態。它將多年積累的技術轉化為智能汽車增量部件,通過全棧式技術輸出重構汽車產業價值鏈,開創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智能汽車發展路徑。

          記者了解到,經過多年迭代,“乾崑”與“鴻蒙座艙”已組成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兩大核心品牌。其中,“乾崑”是以智駕為核心的系列解決方案品牌,涵蓋乾崑ADS、乾崑車控、乾崑車云等解決方案。基于上述五大解決方案,華為形成HI模式、智選模式(鴻蒙智行)和零部件模式三大業務模式,并自研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核心零部件。

          目前,鴻蒙智行已推出問界、智界、享界和尊界4個品牌,涵蓋不同細分市場。今年年初,鴻蒙智行發布的年度智駕報告顯示,2024年鴻蒙智行智能駕駛總里程突破12億公里,智能泊車輔助服務超過8100萬次,平均每天解決約22萬個泊車難題。鴻蒙智行的年度智駕活躍用戶數達到了41.21萬人,智駕里程占比超過30%,年度單用戶最長駕駛里程數更是突破了10.2萬公里。

          “寧德時代和華為的成功,不僅為自身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升級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談及這一話題時,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表示,正在快速崛起的民營企業,已成為汽車產業鏈條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民營企業座談會的召開非常鼓舞人心,民營企業將以此為契機,以更大的決心投身創新發展實踐中。在未來,中國會涌現更多像寧德時代和華為這樣的汽車核心供應商,推動中國汽車產業踏上更高的臺階。”盤和林說。

          邁上全球舞臺,民營企業大顯身手“正當時”

          在小米、華為等科技巨頭為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注入動能時,憑借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洞察、制定更靈活的市場策略,不少新興民營企業也在大膽探索行業發展的新路徑。

          2024年5月,零跑汽車與Stellantis集團合作成立零跑國際,以“反向合資”模式成功開辟出中國汽車出海的新模式。數據顯示,2024年零跑汽車累計交付29.4萬輛新車,同比增長超100%,超額完成2024年銷量目標。

          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CEO朱江明告訴記者,之所以取得這些成績,離不開零跑汽車對“技術自主”的執著追求及對用戶體驗的深刻洞察。“2015年零跑汽車創始團隊雖然只有51人,但其中41人是工程師。創立之初零跑汽車就確定要以技術立企,堅持全域自研,明確研發智能電動最核心的六大模塊。”

          “經過近10年的發展,零跑汽車通過全域自研戰略實現了對核心零部件的自主掌控,這些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占整車成本60%以上。因此,高度的自研自造能力讓零跑汽車在成本控制方面形成獨特優勢。我們始終堅持以成本定價的原則,將節省下來的成本空間轉化為用戶價值,形成發展的正向循環。”朱江明補充說。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比亞迪用DM技術打破價格門檻、寧德時代用動力電池打開國際市場,還是零跑汽車以“全域自研”重塑智能車價值標準,這些創造性的突破均是民營經濟體制優勢集中釋放的縮影。

          “民營經濟通常對居民的需求更為敏感,比較容易抓住居民需求中的新變化。針對這些新變化,民營經濟能夠起到更大的作用,也可以通過開拓創新發揮出更多的價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解釋說。

          盤和林對此持相同觀點。他認為,在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生態化的三重變革中,民營企業正以更靈活的機制、更果敢的技術投入和更徹底的用戶思維,構建起中國汽車產業升級的“第二增長曲線”。站在10萬億產業規模、走向全球市場的新起點上,中國民營企業正以創新為楫,助力中國汽車產業的巨輪在全球化浪潮中披荊斬棘,駛向更廣闊的藍海。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