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發布住房發展計劃 聚焦“好房子”建設
- 2025年05月12日來源:中國證券報
提要: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印發的《成都市2025年住房發展年度計劃》顯示,商品住房供需總體平衡。主動適應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促進供需總量總體平衡,2025年計劃新增商品住房用地供應9000畝,供應商品住房12萬套,約1560萬平方米。積極適應市場供求關系變化新形勢,用好用活中央一攬子增量政策,嚴控增量、盤活存量、提升質量,充分發掘剛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潛力,重構房地產供需新平衡。
近日,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的《2025年北京市住房發展年度計劃》提到,2025年供應商品住房用地240公頃至300公頃,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5萬套、竣工各類保障房8萬套,加快“好房子”建設步伐。
在此之前,廣州、成都等地也發布了2025年住房發展計劃。不少地方表示,要加快“好房子”建設。業內人士表示,預計各地對“好房子”建設的細化指標將加快發布、落實。
熱點城市發布住房發展計劃
近期,多個熱點城市陸續發布了住房發展計劃。
《2025年北京市住房發展年度計劃》明確了住房發展年度目標和重點任務,圍繞優化住房用地供應、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加強住房保障等八個方面,提出了具體任務、行動計劃和工作舉措,以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推進住房高質量發展,促進更高水平住有所居。合理控制新增房地產用地供應,盤活存量用地。本年度安排商品住房用地240公頃至300公頃,保障性住房用地475公頃。根據保障性住房年度建設計劃,統籌安排各類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穩步提升保障性住房空間供給質量。
《廣州市2025年住房發展年度計劃》顯示,2025年,全市計劃批準預售商品住房建筑面積565萬平方米,房源約5.4萬套,其中,中心5區、外圍4區和增從2區計劃批準預售商品住房占比分別為36%、48%、16%。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機制,結合房地產市場情況,計劃供應商品住宅用地515.50公頃。計劃籌建公共租賃住房0.8萬套,戶型以不超過60平方米的兩房為主,供應公共租賃住房0.34萬套,發放租賃補貼1.9萬戶(新增發放租賃補貼0.36萬戶),保障公共租賃住房輪候家庭的平均輪候時間不超過3年。
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印發的《成都市2025年住房發展年度計劃》顯示,商品住房供需總體平衡。主動適應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促進供需總量總體平衡,2025年計劃新增商品住房用地供應9000畝,供應商品住房12萬套,約1560萬平方米。積極適應市場供求關系變化新形勢,用好用活中央一攬子增量政策,嚴控增量、盤活存量、提升質量,充分發掘剛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潛力,重構房地產供需新平衡。
加快“好房子”建設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不少地方在2025年住房發展計劃中提到,加快“好房子”建設。
北京市提出,加快“好房子”建設,開展平原新城新建高品質住宅試點和中心城區既有住區可持續更新改造試點,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品質建設、高質量改造、高效能運維、高標準服務,以建設具有首都特色的“好房子”為基礎,推動首都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
成都市提到,加快提升居住品質。強化標準引領,面向新建住宅和既有更新等不同情況,針對商品房、保障房等不同類型,分類形成“好房子”建設標準,助力推動“好房子”建設。加快推進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智能家居系統的應用,提升“好房子”的安全性、功能性、舒適性、低碳綠色和智能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住建部發布的《住宅項目規范》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規明確將新建住宅層高提升至不低于3米,以增加空間舒適度與功能靈活性;要求4層及以上住宅設置電梯,適配老齡化社會需求;大幅提高墻體、樓板隔聲性能,降低鄰里噪聲干擾等。
中指研究院研究副總監李益峰表示,預計各地對“好房子”建設的細化指標將加快發布、落實。隨著熱點地區優質地塊供應持續增加,“好房子”項目陸續入市有望帶動改善性住房需求釋放。
關注土地供應
廣州、上海等熱點地區還單獨對外披露了2025年供地計劃,引發市場關注。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上海市2025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表示,2025年度全市商品住房用地計劃供應量為375至485公頃,其中包括55至75公頃的城中村用地和80至110公頃的舊改用地。2025年土地市場將強化主城區核心功能提升,突出“大虹橋”“大零號灣”“大吳淞”等戰略地區的產業孵化、科創策源作用。圍繞優質住房供應、主導產業發展、區域綜合配套升級,強化區域品牌塑造。
《廣州市2025年建設用地供應計劃》顯示,2025年全市建設用地計劃供應總量為3454公頃。其中,住宅用地供應計劃722公頃,占計劃總量的21%;商服用地供應計劃為250公頃,占計劃總量的7%;工礦倉儲用地供應計劃為1313公頃,占計劃總量的38%;其他用地(包括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特殊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供應計劃為1169公頃,占計劃總量的34%。廣州市提出,提高資源要素配置精準性,保障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用地需求。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