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醫藥>正文內容
          • 強化基礎研究 創新發展模式 推進中醫藥現代化
          • 2022年07月18日來源:科技日報

          提要:陳凱先認為,中藥要實現現代化必須緊緊抓住“中藥資源、中藥質量、臨床療效”三個根本系統,繼續加強性味歸經、配伍等中藥原創理論研究,認識中藥作用的規律、基本模式和原理,揭示病證—方—效的相互關系;要深入開展中藥療效客觀評價研究,從基礎與臨床結合的角度,破解中醫療效評價難題,將中藥療效證據化。

          “2021年批準了12個中藥新藥(含9個創新藥)上市,批準34個中藥臨床試驗,是近5年獲批中藥新藥和臨床試驗數量最多的一年。”7月14日,在由中國健康傳媒集團主辦的國家中藥科學監管大會上,國家藥監局副局長趙軍寧透露。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中藥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基石。在與病毒短兵相接的這場新冠疫情阻擊戰中,中醫藥大放光彩。

          然而,不容否認的是,我國中醫藥理論雖然先進,但中藥現代化仍處于初級階段,生產技術落后。藥材質量、工藝粗糙等問題更是讓中醫藥長期遭人詬病。如何守正創新,切實推進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成為與會者關注的焦點。

          中醫藥基礎研究亟須加強

          “當前,我國中藥新藥創制取得突出進步,中藥新藥上市數量從2018年的2個增加到2021年的20個。創新藥桑枝總生物堿片、淫羊藿素軟膠囊(阿可拉定)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說起這些,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頗為自豪。

          陳凱先表示,對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老年性疾病等復雜性疾病,中醫藥有獨特優勢。運用現代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在搞清其活性成分和作用機制的基礎上開發中藥新藥,是我國新藥研發的優勢。

          近些年,我國中藥二次開發水平顯著提升,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復方丹參滴丸、麝香保心丸等中藥單品種的銷售額已超過10億元。“然而,在邁向中藥智能化生產過程中,仍有一些技術瓶頸有待突破,如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和集成還比較缺乏,許多工藝難點依然需要人為干預, 離實現自動化、智能化還有較大距離。”陳凱先強調。

          陳凱先認為,中藥要實現現代化必須緊緊抓住“中藥資源、中藥質量、臨床療效”三個根本系統,繼續加強性味歸經、配伍等中藥原創理論研究,認識中藥作用的規律、基本模式和原理,揭示病證—方—效的相互關系;要深入開展中藥療效客觀評價研究,從基礎與臨床結合的角度,破解中醫療效評價難題,將中藥療效證據化。

          “目前來看,中藥藥性、復雜作用的解析等核心問題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療效的評價和確認也還缺乏共識,中藥產品安全性、有效性問題此起彼伏等,都是中醫藥創新發展的掣肘,亟須加強中醫藥基礎研究。”陳凱先說。

          青蒿素對中醫藥現代化的啟示

          “中醫藥現代化之路可借鑒青蒿素模式。”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的話一出口,就吸引了與會者的目光。

          黃璐琦解釋,青蒿素模式明確了如何選題,誰來組織、如何組織的問題。首先,青蒿素課題是基于國家乃至世界面臨瘧疾感染難題這一背景下提出的。其次,青蒿素成為新一代抗瘧藥物,是集行業內、外聯合攻關,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成果。與此同時,推進中醫藥現代化還要把握傳承精華的重要性,做到內在式的理解與傳承。

          “同樣的,中醫藥現代化也要舉全國之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健康、面向經濟主戰場,回答中醫藥關鍵科學問題。”黃璐琦說,如針對中醫藥病機、藥性、功效等關鍵科學問題內涵不清,現代經絡腧穴理論仍有待體系化等問題,加強多學科前沿技術與中醫藥的深度交叉融合,促進中醫藥理論創新及實踐應用,“說清楚、講明白”其科學內涵。

          趙軍寧表示,推動中藥創新發展,監管也要與時俱進,加快構建符合中藥特點的審評審批制度體系。“最顯著的變化是推動構建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臨床試驗相結合的中藥注冊審評證據體系,破除‘以西律中’的評價方式。”

          在陳凱先看來,確切的療效是中醫藥生存發展的基礎和生命線,也是中藥現代化和中藥創新的關鍵問題之一。“要在借鑒現代醫學的循證醫學理念和尊重中醫藥自身規律的基礎上,創新中藥療效評價方法與技術,將中藥優勢、特點與患者獲益有機結合,建立起受國內外認可的臨床評價方法,為中藥臨床合理應用提供科學依據。”陳凱先說。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