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醫社工聯手上門送服務,臥床老人醫養有新招兒
- 2023年08月22日來源:北京晚報
提要:高齡老人、臥床老人就醫、養老難題如何解決?東城區建國門街道有新招兒。去年,該街道聯合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為老服務資源、企事業單位共同成立了醫養聯合體,為“社區困境老年人”定期提供巡診、體檢、送藥等上門服務,家醫團隊與社工一起,共建“養中有醫、以醫助養”的社區醫養新模式。
高齡老人、臥床老人就醫、養老難題如何解決?東城區建國門街道有新招兒。去年,該街道聯合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為老服務資源、企事業單位共同成立了醫養聯合體,為“社區困境老年人”定期提供巡診、體檢、送藥等上門服務,家醫團隊與社工一起,共建“養中有醫、以醫助養”的社區醫養新模式。
調研樣本
社區建臺賬 醫護上門來
“我好像接到了詐騙電話。”上周四,家住東總布胡同社區的社科院老專家陳先生,給社區黨委書記李靜打去電話,李靜立馬安排“網格員”馮嵐趕到陳先生家中,給老人安裝反詐手機軟件,并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方法。
“我們對片區里70歲以上的老人挨個摸底,都建立了臺賬。”馮嵐介紹,根據摸底,東總布胡同社區共有50多位7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隔三差五就會給我們打個電話問候,我們有事沒事也會發個微信跟他們聊聊家常,都處成老朋友了。”陳先生笑著說。
當天,送走了社區的工作人員,陳先生又迎來了社區醫院的秦靜醫生,原來當天是家醫團隊上門巡診、送藥的日子。陳先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種慢性病,但他年近九旬、行動不便,83歲的老伴兒又因不慎摔傷而臥床。
“我們老兩口兒出門費勁兒,全靠社區醫院的醫護人員定期給我們檢查身體、買藥送藥。”去年以來,建國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醫團隊開始定期為陳先生送服務:體檢、抽血化驗、送藥……今年5月,又將老人納入醫養聯合體服務范圍,每個月家醫團隊和社科院老干局工作人員都會共同上門看望老人,及時幫助老人解決居家養老訴求。
前不久,老人有一種在三甲醫院開的止疼藥吃完了,但去大醫院開藥又費勁兒,于是求助了家醫秦醫生。聽了老人的訴求,秦靜立馬幫他在社區進行了短缺藥品登記,沒兩天,藥品就送上了門。“社區的缺藥登記和上門服務,真是幫了我們高齡老人大忙了。”
建國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熊衛紅說,有賴于街道各社區建立的高齡老人臺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又進一步建立了“入戶服務臺賬”,將轄區內9個社區共200名行動不便、需要入戶服務的老人、家屬、醫生、社區工作者的相關信息都納入其中,定時提供上門服務。
有呼就有應 按需送服務
“您這腿沒毛病,放寬心吧。”建國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柳國輝,來到趙家樓社區大羊宜賓胡同31號院,給93歲的郭爺爺送服務。“有您這話,我就踏實了!”郭老爺子最信任柳醫生,聽了家醫的話,他放心地笑了。
今年6月,柳醫生在上門巡診過程中,發現郭爺爺走路有些無力,腿部還不自主的抖動。他立刻警覺起來,給老人做了一系列檢查,判定老人腦部血管可能有堵塞,“趕快上大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
郭爺爺的女兒當天就帶老人前往協和醫院看了急診,并確診了腦梗。郭爺爺需進行為期兩周的輸液治療,但老人行動不便,去大醫院輸液也成了難事兒。焦急中,郭爺爺的女兒又想起了柳醫生。“大熱天的,甭把老爺子往大醫院推了,送到社區醫院來輸液就行。”在柳國輝的建議下,老人就近順利完成了輸液治療。到了7月,柳國輝再度上門巡診時,郭爺爺幾乎完全康復了,走路、起身都有勁兒了。
“醫生說,我爸這病幸好發現得及時,不然就耽誤了!”老人的女兒對柳國輝不停地道謝:“老爺子沒留下什么后遺癥,都是社區醫院醫生上門巡診的功勞。家醫是最了解我們社區居民的醫生。”
“您這恢復得可真不錯,基本沒留下后遺癥。但您也悠著點,該拄拐得拄拐,保證自己走路不摔跟頭是最重要的。”盡管康復得出乎意料的好,但柳國輝還是提醒郭爺爺注意起居安全。聽了這話,郭爺爺拿出一根折疊拐杖,笑瞇瞇地拄著它走了起來,給柳醫生看。
這根拐杖是趙家樓社區的工作人員聽說了郭爺爺的情況,專程給老人送來的“禮物”。街道醫養聯合體整合轄區各類資源,盡最大努力滿足老人們居家養老的各類需求。“我父親現在獨立上廁所有點費勁兒,要是聯合體能幫我們在衛生間安個小扶手就好了。”郭爺爺的女兒向柳醫生求助。“您的訴求我一定帶到聯合體,爭取盡快解決。”柳國輝熱情地回應。
調研手記
聯合體讓養老服務不再是“孤獨的事業”
東城區建國門街道屬于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街道,60歲以上老年人比例超過26%,達到近9000人,老齡化程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特別是高齡老人比例高,上門服務的需求尤顯緊迫。
這種情況下,街道聯合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為老服務資源、企事業單位共同成立的醫養聯合體,積極探索社區養老“養中有醫、以醫助養、醫養結合”新模式,可謂解了高齡老人醫養之渴。
但走訪中,記者也發現,這種社區養老新路徑的實現,仍存在有待改進的“痛點”。比如,由于信息化平臺尚未全面推廣使用,“醫養聯合體”成員單位間的信息存在著共享、管理不到位的情況,多元化的支付場景尚未建立。此外,如何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建設,也是醫養聯合體壯大發展的關鍵。建國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楊文棟坦言:只有讓養老服務不再是“賠本的買賣”“孤獨的事業”,才能讓這條新路走得更寬、走得更遠。
如何解決這樣的困境呢?楊文棟認為,在街道層面,應進一步推動民政、殘聯、衛健、經濟、黨建等業務部門的資源共享共用,共同構建“醫、養、康”一體化智慧養老服務模式。同時,聯合體對參與其中的成員單位提供的養老商品或服務可適當加大宣傳力度,調動成員單位參與醫養服務的積極性,同時還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