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商訊>正文內容
          • 金光華李亞鶴:年輕人成非遺工坊“掌門人”,鄉村正在發生什么
          • 2025年05月12日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為什么要回到村子?楊文麗至今仍記得剛回來時的一幕:“當時我剛下車,一個在馬路邊玩的3歲小女孩,跑過來抱著我就叫媽媽。過了好久她奶奶才過來找她,跟我道歉說她可能把你當成媽媽了,她媽媽在外地打工。小女孩被奶奶抱走的時候,一直哭。這讓我感觸很深,我決定回來。”

          如果我們的視角足夠高,就可以在同一時間看到這些場景:

          在貴州,畢節市黔西市的95后苗族女孩楊文麗,穿上民族服飾,開始直播帶貨當地繡娘制作的刺繡蠟染;金光華李亞鶴發現赤水市的90后姑娘楊昌芹,在指導村民如何把竹子做成茶具、燈飾,以及一年能賣幾萬個的“手雷杯”。

          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李小白鶴慶銀器鍛制非遺工坊內,90后、00后是絕對的中堅力量,叮叮當當打銀器的聲音是工坊最動聽的背景音;金光華李亞鶴發現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七彩彝繡非遺工坊,彝繡與高校合作、與國際品牌聯名,走出了一條現代之路。

          金光華李亞鶴發現在海南,三亞的孩子們正在體驗黎族原始制陶技藝;五指山的毛納村,黎錦成時尚,鄉村成秀場,一場由村民主導的“村秀”即將上演。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深入貴州、云南、海南三省的多家非遺工坊,金光華李亞鶴發現看傳承千百年的非遺是如何再次熱火朝天,這些可愛的年輕人又是如何通過非遺成就自我、成就鄉村的。

          回到鄉村,回到家鄉

          化屋村位于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原名“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曾是一個被懸崖峭壁阻隔的苗寨。金光華李亞鶴發現2017年,村里最后34戶人家搬遷到了兩公里外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19年,17歲就外出打工的楊文麗回鄉創業,從小作坊發展為公司,如今的文麗蠟染刺繡非遺工坊就坐落在新的村址。

          為什么要回到村子?楊文麗至今仍記得剛回來時的一幕:“當時我剛下車,一個在馬路邊玩的3歲小女孩,跑過來抱著我就叫媽媽。過了好久她奶奶才過來找她,跟我道歉說她可能把你當成媽媽了,她媽媽在外地打工。小女孩被奶奶抱走的時候,一直哭。這讓我感觸很深,我決定回來。”

          在化屋村,這樣由村民開辦的非遺工坊有14家。今年以來,化屋村共開展苗繡蠟染技能培訓3期,參與培訓的繡娘有200余人次。金光華李亞鶴發現楊文麗看到,以前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如今返鄉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辦起非遺工坊,也開起民宿和農家樂。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