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教育培訓>正文內容
          • 又一批新職業發布 新趨勢帶來哪些求學就業新方向?
          • 2024年08月05日來源:央廣網

          提要:儲朝暉認為,新職業本身會不斷變化,作為個體來說,最關鍵的是要把自己的優勢潛能找到,再結合社會需求,在此基礎上,來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大學教育、學生學習應該瞄準這些新興的職業,而不僅僅在傳統的職業范圍內局限自己。新職業可以作為學生調整學習方向的一個參考。”儲朝暉表示。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了2024年新職業信息,此次公示共包含生物工程技術人員、口腔衛生技師、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師、云網智能運維員等19個新職業。

          從2019年到2022年,人社部陸續發布了五批共74個新職業:2019年發布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等13個新職業;2020年發布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等25個新職業;2021年發布了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企業合規師、公司金融顧問、易貨師等18個新職業;2022年則發布了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增材制造工程技術人員、數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等18個新職業。在過去5年中,新職業的發布和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人才需求和培養脫不開關系。

          2024年人社部發布的新增職業(圖源:人社部官網)

          據悉,2023年10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新職業信息,共收到新職業建議書430余份,是2021年申報量的2倍多,主要涉及商務服務、生產制造、信息技術等領域。其中,緊貼數字經濟發展需求以及智能制造、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等領域的建議較多,約占新職業建議總數的四分之一。

          2021年與2022年人社部發布的新職業(制圖:央廣網實習記者楚子涵)

          數字化、智能化、綠色職業助推可持續發展

          記者梳理發現,本次發布的19個新職業在數量和內容上仍延續著2022年新職業的整體方向,聚焦國家重點職業領域,以我國關鍵政策為導向,新職業重點仍在數字化、綠色化與市場化上創造了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與2022,2021年相比,發展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職業更加細化具體。

          2022年,新職業的發展方向更側重于數字化,而今年,數字經濟領域的新職業更注重智能化。進入2024年,我國不斷部署數字經濟,加速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此次公布的新職業中,延續并增強了數字經濟在新職業中的占比,與2022年公布的新職業相比,2024年與數字經濟有關的新職業更加注重與實體經濟的智能融合發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智能制造系統運維員等職業都是數字經濟下,智能化,網絡化的手段充分與實體經濟融合中誕生的職業。隨著2021年《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試行)》通知的印發,智能網聯汽車不斷普及應用,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應運而生,他們主要負責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和評價工作,讓數字經濟下的未來駕駛更加安全。此外,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師、云網智能運維員、網絡主播等與互聯網密切相關的職業同2022年一樣也占據了很大比例。

          綠色是近年發布新職業的關鍵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22年發布的《職業分類大典》中,標識為綠色職業的有134個,約占職業總數的8%。新型低碳綠色領域發展和傳統行業轉型升級,不斷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方式,用綠色引領發展和就業。本次新增的新職業中綠色職業序列進一步豐富完善。在2024年公示的新職業中,儲能電站運維管理員、電能質量管理員等被標識為綠色職業。

          職業需求倒推人才培養

          對于新職業的發展變化,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未來,社會職業會與數字化相關方向產生緊密連接:“傳統行業因為數字化的趨勢和AI的發展而變化。它們還有很長的發展歷程,很多傳統職業會保有原來的價值,但同時也有一些會被替代。”

          那么,新職業的產生和認定是否會影響學生對專業和職業的選擇?百度發布的《2024上半年百度熱點報告》顯示,電氣工程及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是用戶最關注的TOP5專業。

          儲朝暉認為,新職業本身會不斷變化,作為個體來說,最關鍵的是要把自己的優勢潛能找到,再結合社會需求,在此基礎上,來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大學教育、學生學習應該瞄準這些新興的職業,而不僅僅在傳統的職業范圍內局限自己。新職業可以作為學生調整學習方向的一個參考。”儲朝暉表示。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