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彼恩對話《唱!古詩》作者梁俊 聊聊詩性教育背后的故事
- 2022年06月01日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唱!古詩》繪本的作者-梁俊老師,通過譜詩成曲,讓孩子在生活中詩意地棲居。今天,就由小彼恩的Laura老師,帶大家來面對面,跟梁俊老師聊一聊:關于《唱!古詩》背后的一些故事!
他曾在烏蒙山支教,用吉他編曲,教大花苗族的學生唱古詩,學語文,并將孩子們的文集編成《烏蒙山里的桃花源》。2018年春節,他帶著大山里的孩子們登上央視“經典詠流傳”,一曲《苔》感動了半個中國。
他就是《唱!古詩》繪本的作者-梁俊老師,通過譜詩成曲,讓孩子在生活中詩意地棲居。今天,就由小彼恩的Laura老師,帶大家來面對面,跟梁俊老師聊一聊:關于《唱!古詩》背后的一些故事!
Laura老師:梁俊老師,我知道您是一位特別有才華的老師,既會彈吉他又會教古詩,想了解一下,您在從事教育工作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梁俊老師:在當老師之前我有兩個工作,第一個是策劃和文案,第二個是一位吉他老師。一方面是文學,一方面是音樂。所以支教就把前面的工作軌跡給合在一起了,讓我又教語文又用了音樂的辦法。
Laura老師:我們知道梁俊老師是在2013年的時候選擇去支教,而且是和妻子一起去的,想了解一下是如何做的這個決策,背后有沒有什么原因呢?
梁俊老師:當時我們結婚一個星期就去了,想找一個地方度蜜月,就去了烏蒙山,這當然是開玩笑。主要是因為我的妻子在08年地震的時候,在災區做過流動小學,我之前也長期在福利院做志愿者,我們共同在公益上都有一些想法和探索,但是都是短期的。
我們覺得教育的影響力是有限的,于是我們都在思考著,怎么樣去做一次長期的陪伴弱勢群體的服務。心有所念就有回響了,有一個支教的機會,我妻子就是支教團隊的組織者,我是他招募的第一個人。
Laura老師:所以當時并不是你們兩位一起去,是有一個團隊的?
梁俊老師:我們兩個人組建了這個支教的團隊,一共6位老師,每位老師有自己的才能,就到烏蒙山去支教,可以說他是偶然也是必然。因為我們都關注弱勢群體,關注大山里的孩童。
Laura老師:說回唱古詩,譜詩成曲其實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這種形式了,但是我回想自己小時候學這個古詩詞,是非常痛苦的,就是要死記硬背,梁老師覺得背古詩跟唱古詩有什么區別呢?
梁俊老師:區別很大,一個是背,一個是唱。背的方式你是一種強加,是一種要求,是一個任務。對于孩子來說,強加的任務型的就是接受,被動接受型的,很難長期的留在他的心里。
我很崇敬的一個教育家叫豐子愷,他有一句話就在講:孩子們喜歡音樂,他唱起來的時候,他和音樂的關系很深,而且那些歌詞,會留在他生命終身服膺勿失,就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這是音樂能留給孩童的印記。詩是中國的文學,經典的文學放在他心里,以自然的音樂的方式放入,和要求他們給一個任務和背,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方式。所以唱古詩是我們選擇學詩的方式。
Laura老師:就是用一種讓孩子更能接受的方式,他會更享受的一種方式,來學習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這種很美好的語言。
Laura老師:前面我們也提到了在2018年的時候,梁老師帶著大山里的孩子,用一首《苔》打動了許多的人,當時為什么會選擇用《苔》呢,會選擇這首歌曲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在大山里面教書,用唱古詩的方式教孩子們,其實一開始只是一個念頭。就是帶著孩子們娛樂嘛,模糊的知道,中國的古詩應該是要唱的方式,但是當時沒有人去做這件事,那我就開始自己寫曲。
唱了之后就發現孩子特別喜歡,每天在碎片化的時間去唱,孩子們自然就記住了很多詩,而且還有那種通情的能力。他能感受到音樂里面的喜怒哀樂,這件事情就推動我把唱古詩給系統化。
系統化其一就是我的選詩,選什么適合孩子的詩,這群大山里的孩子,什么詩歌適合他們呢?
他們在太陽曬不到的角落,真是沒有光的教室里面,沒有太多人去關注他們,在大山的苗寨里面有自己的文化,一般沒有人愿意去那里生活。
選詩的時候我看到白日不到處,我就想,我們不就是在太陽曬不到的地方嗎,我們好像就對這首詩有一種親近感,于是我就選了這首詩和大家來歌唱。
我還記得那個場景,就是在一間沒有光的教室一起歌唱《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那一刻都會覺得我們自己就是苔,就是那個平凡的苔,但是我沒有自己的生命價值,他是一個尋找生命價值的歌唱。
Laura老師:我們也知道,梁老師自己有一對非常可愛的兒女,在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當中,您會不會選用繪本來做親子閱讀呢,有沒有一些閱讀的小技巧可以跟我們分享呢?
當然。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在裝修房子的時候就考慮了這個事情。
第一我們家沒有電視,我們家書勝過一切。孩子他接觸的是一個繪本的世界,書的世界。我覺得這是親子教育的第一步,你的家營造成什么樣的氛圍,傳遞給孩子的就是你們家庭的氛圍,那是一個閱讀的氛圍,一個被書所充滿了世界,那這是他童年生活的世界。我覺得這是我們人生做的最正確的一個決定之一。
為孩子選書,選到適合讀的書很重要,并不是每一本書都值得讀的。所以我跟我妻子在選書方面,也下了很大的精力。比如我們認識很多優秀的一線教師,一些國內研究兒童文學的人,我們就主動把書單給理出來,根據孩子他所體現出來的興趣,去喂養他。
比如他最近非常喜歡科普類的東西,是不是每一本科普的書都值得讀呢,并不是的。那我們就要選書,我們就會去跟外部的資源聯系,尋求適合他們書單給他。
第三個辦法很簡單了,就是你每天得花點時間陪他讀。
讀書我們會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講故事,類似于口語的表達,輕松的講,像民間文學的故事講述一樣,不一定按書本完全的講。第二種是非口語的表達,這是書面語。就讀一篇文章,讓他去聽,也不用解釋的太多,就是讀。當然如果你累了就用毛毛蟲點讀筆,有時候也可以給自己放松一下。
Laura老師:其實就是說,我們需要跟孩子有固定的這個時間,來跟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然后在家里面也用很多的這個圖書,來營造整個家里面是有這個閱讀氛圍的。我們要盡量的花時間去陪伴孩子,在閱讀上面給他引導,不論是你給他講故事的形式,還是說你是逐字的去給他讀,其實對他都是一個輸入這樣的一個學習。
Laura老師:關于高質量的親子閱讀,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梁老師有沒有什么建議,可以跟我們的家長朋友進行分享的呢?
首先,我覺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是 ok 的。因為現在社會那么忙。但是有和沒有這個動作是有差別的,孩子們他有這個生命的需要,他需要的可能不是一本書,而是需要爸爸媽媽在那個時刻里和他的互動,他感受到愛意。
書只不過是這樣愛和陪伴當中的一個附加值,你可以透過這樣的陪伴,把好的文本,好的文學給孩子,非常重要的。那當然,如果你能抽出更多的時間去陪他,那一定是值得的。
閱讀是一種非常高級的玩法。在閱讀當中,你能夠獲得非常多的思考和想象力,拓展孩子的生命。一個孩子因為閱讀一本書,拓展了他的想象,他會從中得到非常多的樂趣。這是玩所能帶來的樂趣嗎?不是的,這只有在閱讀當中能夠拓展的,這是非常美的事情。
從某種意義上講,點讀筆的出現確實是幫助了很多家長,解決了知識性的匱乏。你借著一支筆,能夠帶出來的討論內容就多了,平常你要去學習才能教孩子,那現在是我們只要打開一本書點讀,我們和孩子一起學,你說這是不是陪伴呢,這也是陪伴。
我一直強調,親子閱讀的陪伴,是親子之間生命愛意的互動,這是最根基的。因為有彼此有愛的需要,知識內容都是附帶的。
Laura老師:梁老師在未來的詩性教育上,有沒有什么新的規劃呢?
有非常長遠的規劃和想法,就是不知道能否完成。在我的設想里面,有一個主題叫做“和詩以歌,唱讀漢語之美”。
和詩以歌和什么詩呢?中國有非常多的詩歌類型,首先最被人忽略的,是中國民間大量的童謠。童謠里面有一部分是非常有詩意、有韻味美的童謠,我會選擇這樣的童謠把它音樂化,做成唱童謠。
除了童謠,我們說中國的詩歌是音樂的文學,比如說宋詞本來就是唱的,因為有曲子再填入了詞這樣的一種文學載體,我也把它選一部分適合孩子的,做成唱系列的唱宋詞,唱給孩子的音樂文學。
除了宋詞,還有聲律啟蒙。我的朋友上海交大附小的丁慈礦老師,他用了25年的時間編了新的聲律啟蒙,就是把難的不適合現代孩子學的字和詞都給去掉了,按照現代漢語拼音的聲韻,重新編了聲律啟蒙,很親近孩子,那我就按照他的文本又把他音樂換了。
你看民間童謠,古詩,宋詞,再加上聲律啟蒙,他代表了漢語文學的四個不同的層面。我希望能夠把他們做成一個系列,簡單動聽的音樂,適合孩子的文學,在他們起初生命開始的時候,陪伴他們成長,成為他們生命的一個底蘊,文學的底蘊,詩歌的底蘊,這就是未來偉大的設想。
現在也在一步步的進行中,因為有大量的文本需要整理,大量的音樂創作,他不單是個人的事了,他是一個團隊合作的事情。比如說和小彼恩的合作,也是一次往上的推進,本來我們只做音樂,現在有了點讀筆的載體,家長們拿著點讀筆,不需要樂器就能夠和孩子一起歌唱。
Laura老師:我們有很多的用戶,他們的孩子只有0-3歲,您覺得他們也會適合選擇這樣子的繪本,和點讀筆結合來進行使用?
當然。學習始終是從聽覺開始的,特別是語言的學習。但是你要聽什么聲音?這世界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你需要給他聽什么聲音呢?所以有這樣的聲音的輸入是很重要的,而且這些聲音,是有美感的、有質地的文學。
但不是一開始就聽古詩,所以我們要做唱童謠,把它分階。什么時候是童謠的時光,什么階段是古詩,什么階段是聲律啟蒙,什么階段是宋詞,他就成為一個體系了。
Laura老師:所以可能在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他不一定能夠對唐詩,或者是宋詞,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理解和認知,但是我們可以借著這種唱古詩或者唱童謠的形式,讓他們對于這種學習形式產生興趣,吸引他們,他們也對中國的這種傳統文化,開始慢慢的進行一個了解和入門。
以后他步入到小學之后,接受到了這些傳統文化的這種教學的時候,他不至于覺得像我們以前這么的痛苦,把它變成一種很大的壓力,他反而可能會在這里面找到,屬于他的快樂,然后他們也會覺得,原來我們的傳統的古詩和童謠是這么的美。
梁俊老師:對的。孩子首先要有興趣,對這些文本有情感。有情感的方式,我們的陪同可以孕育他。六歲之后他理性成熟了,就從情感的需要轉為理性的需要,他理性成熟的一看啊,這課本上的詩我都唱過,就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理性成熟一看,白日不到處他就知道什么意思了。經典的詩歌值得讀一輩子,每一個階段你品出詩歌的味道是不一樣的。
Laura老師:好的。那我們今天的訪談就到這里差不多了,然后特別特別感謝梁俊老師做客我們的小彼恩,也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有趣的又這么溫馨的分享,感謝梁俊老師。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