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生態環保>正文內容
          • 為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把脈:這場推進會開出“診療方案”
          • 2023年07月01日來源:中國經濟網

          提要:在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主辦的“第一屆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推進會”上,與會人士表示,數字技術賦能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促進作用,推動數字化綠色化融合發展。

          綠色化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數字化是推動綠色化轉型的重要載體和依托。6月26日,在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主辦的“第一屆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推進會”上,與會人士表示,數字技術賦能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促進作用,推動數字化綠色化融合發展。

          發展綠色經濟要把握數據化、智能化方向,找準數字技術和我國綠色經濟發展的契合點與發力點。中國工程院院士桂衛華在視頻發言時表示,實現“雙碳”目標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碳排放中的技術引導作用,利用工業智能為減碳降排帶來巨大效益。產業升級與優化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重要途徑,而智能制造是產業升級與優化的核心技術。

          浙江省科技廳副廳長吳卿在致辭中指出,綠色化牽引了數字化,而同時數字化也賦能給了綠色化,兩者的相互協同與融合,為經濟的長效發展提供了廣闊支撐。他表示,近年來浙江省科技廳堅定不移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深化項目、平臺、人才、資金等一體化資源配置,進一步加大科技攻關能力,努力挑戰數字賦能綠色轉型的科技創新提高點,為國家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貢獻浙江方案和浙江力量。浙江省發改委環資處處長表示,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支撐和賦能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加速劑,數字化轉型更是為新競爭優勢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賽道。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全產業鏈的節能減排基礎上。工信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節能與環保研究所所長趙衛東表示,當前是兩化融合的時代,用信息化助力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應該為社會所廣泛關注。數字化賦能企業綠色減碳存在著一些優勢,這與數字化精確性、系統性、實時性的特征有關。未來通過數字化手段的有效應用,能夠大幅度提升企業的能源和物料使用效率,減少生產過程的碳排放,為中小企業的碳減排帶來實際增量,并且可以進一步帶動全產業鏈的生產和碳排放優化,實現真正的綠色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個場景的廣泛落地和應用,一定能夠助力節能降耗,提質增效。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探索研究了一條‘鏈接-培育-激發-轉化’的綠色技術轉移轉化實現路徑。”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常務副主任賀沛宇在《綠色技術轉移模式與實踐》專家報告中提到,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通過資源鏈接,打通國內外綠色技術創新端、轉化端和產業端的通道,培育高價值綠色技術,從四個維度建立綠色技術評價指標體系,加強“電能碳+綠色技術”協同,做好綠色技術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增值服務,努力實現技術創新活動從成本中心轉向價值中心。

          同濟大學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分析指出,數字技術創新發展能夠為綠色轉型帶來增長新動能。他表示,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的具體實踐過程中,數字化綠色設計能夠帶動觀念轉變,讓消費者由“嫌棄”到“買單”,推動綠色產業與綠色消費相互促進。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劉銳以浙江省數字化轉型實踐為例,提出了數字賦能可以有效促進整體智治,能夠大幅節省管理成本與運行成本,通過制度重塑實現運行模式的“綠色”轉型的主要觀點。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以外賣塑料污染治理為例,通過對百億份外賣訂單開展萬余次抽樣和物質流模擬,首次精細刻畫城市級時空產廢數據,揭示外賣垃圾廢棄規律和塑料污染治理路徑,能夠有效支撐有關部門和企業集團的控塑行動。閑魚ESG業務負責人李翔表示,此前閑魚發布的2023財年(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碳減排量數據顯示,用戶通過閑魚參與閑置交易,全年累計實現減碳超300萬噸,約等于1.6萬頭成年鯨魚的重量,相當于224.8萬戶家庭一年用電產生的碳排放量。

          數字技術是實現低碳化發展的“關鍵一招”,在與會人士看來,我國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的新趨勢、新成果、新洞察,不僅對加快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的推廣意義重大,更進一步促進了數字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對于促進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