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品牌戰略穩步推進 安踏體育2020年凈利潤逾51億元
- 2021年03月25日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提要:3月24日,安踏體育披露2020年年報。公司2020年實現營收355.12億元、凈利潤51.62億元,在業績持續穩健增長的同時,著力推進DTC模式轉型。
3月24日,安踏體育披露2020年年報。公司2020年實現營收355.12億元、凈利潤51.62億元,在業績持續穩健增長的同時,著力推進DTC模式轉型。
安踏集團執行董事、總裁鄭捷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2020年取得長足進步的背后,是公司多品牌戰略的穩步推進、多品牌經營能力的持續打造,以及著力推動的經營模式轉型。
業績持續穩健增長
財報顯示,202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5.12億元,同比增長4.7%,連續七年保持正增長,增速領跑行業。毛利率同比上升3.2個百分點至58.2%,為行業最高;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各種存款合計為203億元,現金流持續強勁。
分品牌來看,安踏和FILA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同時其他品牌收入同比增速超過35%。公司旗下各品牌年輕化趨勢明顯。
從市占率看,安踏體育與耐克、阿迪達斯的差距縮小。第三方數據顯示,在國內運動服飾市場,2020年安踏體育市占率提升至15.4%,僅次于耐克、阿迪達斯的25.6%、17.4%。2017年以來,安踏體育與阿迪達斯的市占率差距不斷縮小,大有趕超之勢。
從運動鞋和運動服兩大品類的市占率看,運動鞋市場耐克、阿迪達斯仍占據主導地位,2020年市占率分別達32.5%和15.8%,而安踏體育提升到10.4%;運動服市場安踏體育2020年市占率達到22.3%,一舉超越耐克和阿迪達斯,位居第一。
“在國內市場,我們與耐克、阿迪達斯處于第一陣營,并在2020年有了長足進步。這源于三個方面的努力:堅持多品牌發展戰略、多品牌經營能力強、經營模式能夠很好地匹配市場需求。”鄭捷表示。
深入實施多品牌戰略
安踏體育穩健發展的背后,多品牌戰略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09年,安踏從百麗國際手中買下FILA在中國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時,FILA還是一個年虧損3000多萬元的品牌。在安踏的運作下,2014年FILA扭虧為盈。如今,安踏體育僅FILA就已經領先其他國產體育服飾品牌。
最近幾年,安踏體育復制了FILA的成功經驗,通過一系列戰略收購,堅持“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發展,以安踏和FILA為兩大主品牌,多品牌差異化布局基本成熟,實現了消費者全覆蓋和渠道全覆蓋的戰略格局,形成了獨特的集團化競爭優勢,包括安踏的科技引領“大眾專業運動”定位的創新增長曲線、FILA的高品質高速度增長曲線、DESCENTE、KOLON SPORT的專注高端消費需求高潛力增長曲線,形成矩陣式發展態勢,在不同運動場景全方位滿足消費者需求。
同時,安踏體育在多個賽道持續發力。
以FILA為例,其孵化出的FILA KIDS和FILA FUSION兩大子品牌高速成長,深度布局一、二線城市。同時,FILA的鞋商品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年銷售突破1000萬雙。
而迪桑特定位為高端綜訓、滑雪、鐵人三項領域的第一運動品牌,2020年年輕會員增長超過20%。
推動經營模式轉型
2020年,安踏體育改變了批發分銷模式,啟動DTC模式(直面消費者)轉型。
國金證券指出,發展初期為盡快實現市場滲透,國內體育服飾行業采用多級經銷、訂貨會統一下單生產的上下游合作模式。由于對終端消費者需求和渠道庫存缺乏掌控,行業始終面臨貨品滯銷和渠道存貨堆積的風險。隨著底層信息技術進步和消費者線上購物習慣養成,以DTC轉型解決行業痛點成為可能。
年報顯示,2020年安踏體育在長春、長沙、成都及重慶等地區開展混合營運模式,涉及的安踏店約3500家。其中,約60%直營,40%由加盟商按照新運營標準營運。截至2020年年底,安踏體育的DTC轉型進展順利,有望在2021年提前完成。
“DTC模式轉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鄭捷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比如,FILA品牌已經實現100%直營,這使得我們能夠掌握整體的發展動態,了解消費者的訴求,做出最準確的判斷,做好產品和營銷方案,精確匹配市場需求。”
安踏體育指出,DTC轉型的重點是直接面對消費者,打通“人、貨、場”,以更有效的方式為消費者創造價值。DTC業務模式允許直營零售店以更大的協同效應直接利用物流中心進行補單和重新分配庫存,并利用數字化平臺提供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實現直營門店庫存分布的靈活性,并深化會員制價值。
“2021年是安踏集團成立30周年,我們要堅定發展戰略不動搖,抓住體育大年的機遇;堅持全球化的思維和格局,推動公司實現全球化。”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表示。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