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商假貨易買難賠?平臺不能當甩手掌柜
- 2024年08月28日來源:中國經濟網
提要:針對網售假貨現象,電商平臺不能當“甩手掌柜”,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消費者權益,維護電商平臺的經營秩序。但遺憾的是,一些電商平臺在追求商業利益時,忽視了自身責任。這也導致了消費者在遭遇假貨時,往往面臨索賠難的困境。
近日,山東青島張先生在某電商平臺一店鋪買了一批品牌筒燈,結果發現都是假貨,要求商家“退一賠三”卻遭到拒絕。記者采訪發現,網購買到假貨的人不在少數,且這些假貨的商品名稱、所屬店鋪名稱通常標注著“××直銷”“××品牌正品”,甚至有的店鋪還是官方認證的旗艦店。(見8月27日《法治日報》)
有媒體曾對2005名受訪者調查發現,46.5%的人在網購中遭遇過假貨,護膚品、服裝鞋帽、電子產品等領域是重災區。中消協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618”電商促銷期間,關于“假冒偽劣”的負面信息高達21.4萬余條。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消費者權益被侵害、電商行業信任危機加深的現實。
針對網售假貨現象,電商平臺不能當“甩手掌柜”,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消費者權益,維護電商平臺的經營秩序。
電商平臺作為連接消費者和商家的橋梁,承擔著資質審核、監督管理的重要職責。如果平臺能夠嚴格把關,對入駐商家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核,并加強日常監管,那么網售假貨的問題無疑會得到有效遏制。但遺憾的是,一些電商平臺在追求商業利益時,忽視了自身責任。這也導致了消費者在遭遇假貨時,往往面臨索賠難的困境。比如,一些電商平臺為了吸引商家入駐、提高日活量,對一些見怪不怪的打法律擦邊球的經營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一些頭部電商平臺近年來陸續推出諸如“僅退款”、先行賠付等服務模式,提升了消費者購物體驗,也對遏制假貨、震懾“小聰明”的店鋪起到了積極作用。在規則的探索之外,電商平臺還應加強與政府部門的合作,共同打擊網絡售假行為。比如,平臺要通過信息共享、線索移交等方式,與職能部門形成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的合力。有關部門則應加大對電商平臺的監督力度和指導服務。
面對假貨問題,電商平臺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應對,只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整改和預防,才能提升消費者的信任并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簡言之,糾治網上假貨易買難賠的問題,電商平臺作為關鍵一環,必須積極作為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