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科技>正文內容
          • 孟晚舟:華為已穿過“黑障區”!去年營收6400億、最大財富是人才存儲…華為2021年成績單來了
          • 2022年03月28日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提要:“華為2021年年度報告發布會”在深圳總部舉行,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華為副董事長、CFO孟晚舟等高管出席。

          3月28日下午,“華為2021年年度報告發布會”在深圳總部舉行,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華為副董事長、CFO孟晚舟等高管出席。

          會議由孟晚舟進行開場發布,她介紹了華為過去一年的業績表現,包括營收、利潤、資產負債率等關鍵數據。數據顯示,2021年華為收入為636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8.6%;凈利潤為1137億元,同比上升75.9%。

          這是孟晚舟自去年10月回國后的首次公開亮相。她回憶說,上一次出現在華為財報發布會上,還是四年前,這樣面對面的交流,是無法替代的。“過去4年,世界的變化很大,祖國的變化也很大,回國的幾個月中,我一直在努力學習,跟上這些變化。”

          在問答環節,孟晚舟在回答有關提問時指出,過去時間是華為比較艱難的時刻,現在,華為已經穿過了“黑障區”。

          華為去年業績:營收下滑 凈利上升

          2021年年度報告顯示,華為整體經營穩健,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36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8.6%;凈利潤1,1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5.9%。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指出:“公司整體經營情況符合預期,運營商業務表現穩定,企業業務穩健增長,終端業務快速發展新產業,生態建設進入快車道。”

          孟晚舟表示,2021年華為經營現金流有較大增長,達到597億元人民幣,資產負債率降低到57.8%的水平。她表示,“我們的規模變小了,但我們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獲取能力都在增強,公司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在不斷提升。”

          研發:投入1427億元 再創歷史新高

          華為在研發方面的高投入是業內共識。2021年,華為研發投入達到1427億元人民幣,占全年收入的22.4%,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8450億元人民幣,2021年研發費用額和研發費用率均處于近十年的最高位。目前,華為研發投入在全球企業中位居第二。

          談及研發投入,孟晚舟表示,華為最大的財富不在報表上,華為的最大財富是人才存儲、思想存儲......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在于長期在研發領域的投資,在于研發隊伍和研發能力,面向未來,華為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華為的問題不是靠節衣縮食能解決的,華為現在面臨先進工藝不可獲得的困難,我們要生存,必須加大戰略投入,在單點技術領先遇到困難的時候,積極尋求系統突破。”郭平強調,華為將沿著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前進,依靠人才、科研和創新精神三要素,持續加大投入,力求實現基礎理論、架構和軟件的技術底座重構,構筑長期競爭力。

          談造車:華為重申不造車

          郭平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華為重申不造車,華為要用華為積累三十多年的技術與汽車行業深度融合,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華為已經構建了七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已上市30多款智能汽車零部件。

          “我們與國內外多個車企進行了深入合作,助力客戶造好車并且實現商業成功。”郭平說,在新的產業分工的合作模式下,華為堅持平臺加生態的發展戰略,華為還會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的投入,攜手伙伴加速汽車產業智能化的進展。

          雖然華為一直堅稱不造車,但在造車領域,華為的身影頻頻出現。2021年一年時間,華為與幾十家新能源造車勢力達成合作,無論是與二三線車企如北汽、小康,還是與一線龍頭奔馳、沃爾沃等都有合作立項。2021年12月23日,在華為冬季旗艦新品發布會上,問界M5壓軸現身。這是汽車第一次出現在華為新品發布會上,而且作為壓軸產品現身。

          華為在年報中展望,未來十年,電動化 + 智能化的大潮不可阻擋,ICT 技 術與汽車產業趨于融合。預計到 2030 年,中國自動

          駕駛新車滲透率將超過 20%;車載算力將整體超過 5,000TOPS;車載單鏈路傳輸能力將超過

          100Gbps。抓住智能化趨勢,產業將迎來智能駕駛、智慧空間、智慧服務和智能生產的大發展,華為希望以自身的 ICT 技

          術賦能產業智能化,幫助車企造好車。

          談消費者業務:華為手環業務過億

          年報顯示,華為備受關注的消費者業務收入,2021年僅為2434.31億元,相比2020年的4829.16億元接近腰斬。

          郭平表示,美國連續多年的制裁給華為消費者業務中的手機業務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難,華為在積極探討手機的可持續性解決方案同時,也在拓展可穿戴、運動健康、全屋智能等一些新的領域。目前華為手環已經有過億的用戶了,會在這些若干個新的場景里面尋找新的發展機會。

          談芯片問題:是一個復雜的漫長過程

          對于外界關注的芯片供應問題,郭平稱,解決半導體問題,是個復雜、漫長的過程,在全球的環境下,技術重復開發不一定有價值,但在市場格局和技術封鎖的情況下,華為也樂于看到越來會越多的企業參與進來,在先進工藝不可獲得的情況下,華為將積極尋找系統性的突破。

          對于是否會自建芯片工廠解決芯片供應的問題,郭平表示,芯片斷供對華為手機業務影響很大,但ToB業務連續性現在還有保障。

          談人才:會加大對頂尖人才的吸引

          年報顯示,2021 年華為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 10.7 萬名,約占公司總人數的 54.8%。

          郭平表示,人才、科研和創新精神,是華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要素,華為任何時候都會加大對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的吸引,要解決華為的問題,需要靠人才。

          去年前年兩年,華為大概招聘了2.6萬應屆畢業生,其中300多人為華為定義的“天才少年”,2022年華為計劃還要招聘1萬多名應屆畢業生,只有優秀的人才能夠解決華為現在的狀況,使得華為進一步發展。

          華為官網顯示:“我們在尋找這樣的天才少年,夢想以科技的力量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樂于探索未知,渴望從事最前沿的科技研究,有志于成為技術領軍人物,敢于創新、敢為天下先。”

          公開數據顯示,華為“天才少年”項目啟動以來,已有共計17人入選。華為目前至少擁有包括700多個數學家、800多個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還有15000人在從事基礎研究,以及6萬多產品研發人員。

          華為云:中國市場排名第二

          孟晚舟表示,華為云2021年營收20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4%,在全球IaaS市場排名第五,中國市場排名第二。2022年華為將圍繞云戰略,加速全球數據中心和網絡的部署。

          華為云2021年營收20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4%,在全球IaaS市場排名第五。2022年華為將圍繞云戰略,加速全球數據中心和網絡的部署。

          未來:增強技術科學和前沿技術

          重構技術底座

          2021年,華為在運營商業務領域實現銷售收入2,815億元人民幣。華為助力全球運營商部署了領先的5G網絡,據第三方報告顯示,在瑞士、德國、芬蘭、荷蘭、韓國、沙特等13個國家,華為承建的5G網絡用戶體驗均為最佳。華為和運營商、合作伙伴一起,累計簽署了3,000多個5G行業應用商用合同,5G在制造、礦山、鋼鐵、港口、醫療等行業規模商用。

          數字化轉型浪潮下,華為企業業務取得快速增長,實現銷售收入1,024億元人民幣。面向政府、交通、金融、能源以及制造等重點行業,華為發布了11大場景化解決方案,成立了煤礦、智慧公路、海關和港口等軍團,整合資源高效服務客戶。全球700多個城市、267家世界500強選擇華為開展數字化轉型,服務與運營伙伴數量增長到6000多家。

          終端業務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構建萬物智聯、億億連接的全球生態,

          為全球消費者帶來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實現銷售收入2,434億元人民幣。智能穿戴、智慧屏、TWS耳機及消費者云服務均實現持續增長,其中可穿戴設備和智慧屏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搭載HarmonyOS的華為設備超過2.2億臺,成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

          在過去的一年中,華為著力打造繁榮的歐拉、昇思、鴻蒙生態,超過800萬開發者采用華為開放的平臺、開源的軟件及豐富的開發工具,探索創新的商業場景和商業模式。

          郭平強調:“華為將沿著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前進,依靠人才、科研和創新精神三要素,持續加大投入,力求實現基礎理論、架構和軟件的技術底座重構,構筑長期競爭力。”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齊蒙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